馬來西亞華文

公正黨在三零八大選的勝利某種程度上有些劃時代的意義,首先是馬來西亞終於出現了實際上的多元種族政黨,同時在馬來人社群之中,第一次顯著地出現了政治立場上的差異。這種政治立場上的差異,在馬來西亞華社其實長時間就存在,因此除了九八年安華事件以外,傳統上馬來西亞的政治氛圍都是團結的馬來人加上分裂的華社。

在種族政治當道的時代裡,從經濟政策到教育法令,華社的不團結確實削弱了爭取華人權益的力量。所謂不團結的最大根本原因在於,馬來西亞本是多元族群社會,和馬來西亞華社卻又更加多元。同是馬來西亞華人,其華文程度就有非常大的差異。不會講不會寫者有之,會講不會寫者有之,會講會寫但卻不精通者有之,最後就是會講會寫又精通的基本教義派。華文程度的不同,代表其成長背景的不同,對華文和所謂華人文化的看法亦有相當大的差異。

不會講不會寫,或會講不會寫者,沒有受過華文教育,對所謂華教事務當然也不了解,華文對其而言不過是日常生活使用上的工具,可有可無,這族群的人較關心經濟利益,因歷史因素,此族群在華社內經濟也相對強勢,自然有種受英文教育者的優越感,即使會講華文很多時候也不屑講。之前馬華高層很多來自此族群,所以你要他們捍衛華教也無從捍衛起,這也導致民政的崛起,很長一段時間成為華教人士在國陣內的希望所在。

即使會講會寫華文,因第一語文的不同,其意識形態也南轅北徹。很多政府學校出來的學生,雖然會寫華文,但吸收知識使用的第一語文卻是英文或馬來文,其對華文的要求停留在會寫會看就好的程度,對華文教育的認知為對華文此語文的學習。因為受政府學校的教育,所以往往對華教的背景和發展概況並不了解,但對自身華人的身份仍有諸多堅持。

在馬來西亞,精通華文和認真看待其者包括獨中生和大部份的國民型中學畢業生,其以華文為媒介語,為華文媒體的主流論述,其中大部分者相當關注與熱衷華教事務,或出錢或出力,理想性較受英文教育者高,同時因政治上長期處於弱勢,論述上較為偏激,對不識華文的華人往往帶有岐視。

有一說對付華人其實甚為容易,不要動其飯碗,不要動其身份,不要動其教育就行,不同的族群,代表著不同的訴求,平均分佈政治光譜上。在馬來西亞要談族群融合,也許華社自己還得先融合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