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階級


當了醫生以後這三年來很多人一見面就問我,我現在是什麼?是在實習嗎,還是已經是個正式醫生了。很多時候我都不懂得怎麼回答,所以想寫一篇比較資訊性的文章,以後有人問起時就直接把連接給他們比較快,還可以順便衝衝部落格的點擊率。

全世界的醫學基本上分兩大體系,英制或美制。在亞洲,馬來西亞,香港和新加坡是英制,台灣和日本是美制。在英制國家裡,醫學系一般上要念五年,前兩年是基礎醫學,念些解剖,生理,病理,藥理,統計等基本科目,生活和一般大學生沒有什麼太大不同,就讀書考試把妹。後三年則在醫院裡飄來飄去,當主治醫生的背後靈,或者是可以被忽略的背景。

在英國,醫生一般分為四級,HO(House Officer)SHO(Senior House Officer)RegistrarConsultant。中文譯名為不是個咖,小咖,中咖和大咖。

在英國畢業後要當一年的HO,現在所有英國醫學院的畢業生畢業後都要進入兩年的Foundation Training Programme,所以HO這個名稱大都已被FY1Foundation Year 1)代替。做完FY1後就可以拿到英國醫生執照,從FY2開始就算是SHO。做完FY2後可以申請進入自己喜歡的科受訓,在內科稱為CMT(Core Medical Trainee),外科稱為CST(Core Surgical Trainee),其他科都稱為Speciality Trainee,一般為兩年,在該大科裡的次專科初頭輪。這制度的問題是,從FY2CMT2都是做SHO的工作,造成SHO的素質差很多。

我現在是CMT1

在這兩年內,必須考過專科考試(依科別不同可能有小小出入),在內科就是MRCP(Membership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每個科都有自己的專科考試。過後可以申請次專科,像內科就是心臟內科,神經內科,腸胃內科等,得到工作的人,通稱為Registrar,因為在該科裡已經都至少待兩年了,所以新的Registar一律統稱為ST3(Speciality Trainee Year 3)

在英國,每個次專科都有自己的醫學會,像胸腔內科是British Thoracic Society,腸胃內科是British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至少當五年的Registrar,考過該醫學會的特定考試後,才能成為一個Consultant

基本上,在英國絕大多數醫生都會成為一個Registar,能不能成為Consultant看個人造化。

在馬來西亞,制度大致上相同,只是SHO被稱作MO(Medical Officer)Registar被稱為Clinical Speicialist,但HO要當兩年,然後就成為一個MO,要繼續往上爬的話要申請進入馬大的Master Programme,我們獨中生感受不強烈,據朋友說那申請過程的心情就和STPM生要擠進馬大的醫學系差不多,細節大家就自行想像與體會,我就不多說了。另一條路就是考到英國的專科資格,如MRCP等。

基本上,在馬來西亞絕大多數醫生都會成為一個MO,能不能成為Clinical SpecialistConsultant看個人造化。

在香港,HO還是HOCMTCST被稱為Basic TraineeRegistrar被稱為Higher TraineeHigher Trainee做完後被稱為Fellow,所以在On Call 36小時裡,洋蔥是HO,魚仔是Basic Trainee,一件頭是Higher Trainee,莊醫生是Fellow

在美國,醫學院必須取得大學學士資格後才能申請,念四年,前兩年基礎後兩年臨床。台灣仿美制,一般說法醫學院要念七年,但其實前兩年是通識教育,大三開始才念醫學的東西,大三大四基礎醫學,過後考國考一試,大五大六臨床在醫院見習(clerk),大七實習(intern),然後考國考二試,一切順利就畢業,拿中華民國醫師執照。

對照英制,台灣醫生也可分為四級,HO相當於實醫師(Intern)SHO相當於住院醫師(Resident)Registrar相當於研究醫師(Fellow)Consultant相當於主治醫師(Visiting Staff)

和其他國家有個很大的不同是,台灣是先實習才畢業的,也這是波波事件的爭議來源,因為舊法允許波蘭醫學生畢業後只要考過國考就可以在台灣當住院醫師,結果引來非議為什麼他們很多實際的侵入性程序都不會做。那是因為只有見習沒有實習,跳過HO這個階段當然不會做。我在醫院的同事裡有波蘭畢業的波蘭人表現都很不錯,我不覺得波蘭的醫學程度真有這麼糟糕。

波波事件後台灣修法,外國畢業的醫生考過國考一試後要實習一年才能考國考二試。這也是為什麼讓去台灣這件事對我而言變成與自毀無異,如果待在英制國家,我應該只需要一兩年就可以當上Registrar,相當於台灣的Fellow,但如果我現在去台灣的話還要從頭從實習醫師做起。

很多人問我,我現在是什麼,是在實習,還是已經是個正式醫生,我真的不會回答。如果說實習,那我想我已經實習過了,如果說學習,那我想做為一個醫生,一輩子都在學。至於正式醫生,我想有張英國醫生執照,我應該算是個正式醫生吧,但又總覺得在社會大眾眼中,要當上Consultant才算是個正式醫生。其實在醫界裡也是如此,在醫界裡拼上位就好像黑社會廝殺一樣,要做到Consultant才算成功,要做到坐館才算是個咖嘛。但胸無大痣的我心想,就算只是一個MO,只要用心盡責地照顧好自己的病人,也算是個好醫生吧。

其實就算我當上一個Consultant又怎樣呢,也只不過是追平我父母親的成就而已(而且老媽在台北還有行政職和教職)。在條件比他們好太多的環境成長,也不能超越他們,這沒什麼好驕傲的吧。

還是林韋佳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