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光石火--知不足/先破而后立

知不足◎林韋地

暑假時回到學校給高三的同學上了幾堂生物,本來我的概念是要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講些有趣的東西,同時給他們一些有系統的複習。學弟學妹都很給我面子,上課秩序良好,可是問問題時來來去去都只有前面幾個同學在回答,三分之一的同學都在呼呼大睡,雖說想當年我也很常上課睡覺,所以也沒什么資格責怪他們,可是想到我這個年輕實力派諧星加偶像,上課竟然有這么多學生睡覺,我這顆充滿教學熱情的心靈還是很受傷啊,只好忍不住在上課上到一段時候自嘲一下,一定是我上課太無聊了才會有這么多同學睡覺。這時一位女同學趕緊舉手發言安慰我,說那些睡覺的同學都是統考沒有報考生物的。

噢,原來統考沒有報考生物,就可以名正言順光明正大在生物課上睡覺。噢,原來有這么多同學早就決定放棄生物。想起自己當初剛升上高一時,也曾很有理想地想當個像樣的理科生,物理生物化學三科都很努力讀,結果到高三時漸漸應付不來,升學壓力又大,就沒怎么讀申請醫學院時派不上用場的物理,但統考時還是乖乖去考了。進醫學院后,才感到慶幸當年幸好有稍微認真讀過物理,很多力學和光學知識,在醫學上還是蠻有用處,有了概念就不怕聽不懂教授在說什么;更重要的是,在念物理的過程中,培養了自己的邏輯思考和解題能力。

雖說術業有專攻,只是讀得越高卻更明白其實什么東西都應該要懂一點。可是學校是社會的縮影,而在現今現實的社會裡,學生也是很現實,考試有考的課文認真讀,沒考的閃一邊去,拿出筆劃個大叉。這些功利的學生長大后考到好成績,就被父母功利地踢到醫學院,然后我們的社會還天真地期待從小沒念文學沒念歷史的醫生,會有人文素養,會關心病人甚于治療疾病。

也許真要等學了很多很多以后,才會懂得自己需要懂得更多,才能學會不去拒絕新知識吧。


先破而后立◎許志明

和朋友在紅酒館小酌,閒談間提到某著名醫院的醫生職業道德問題。不能說是失職,但過多的功利取向,導致朋友最后花了錢卻得不到相稱的醫療服務,讓他對于所謂名醫有了不同的看法。

功利也沒有不好,使功利變得不好,是因為我們貪婪。貪婪是七宗罪之一,是人性的惡,和癌細胞一樣,都是內部叛變的結果。我不反對那些貪婪的人,大可提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來為過分的自私做出正當防衛的理由。那是人性的陰暗面,對于自我保護非常管用,卻不會是保護相關群眾集體利益的有效方式。

英文有句話叫“Give and Take”和我們的“禮尚往來”意思相似,說的都是人際關係的永續經營之道。而人與人之間,最主要還是關係的建立。你和新學生的關係仍未建立之前,他們在課堂上給你“低頭思故鄉”的回應,純屬正常反應。

初出茅廬的教育工作者(包括以前的我),最常有的錯誤認知即是以為所教課程內容理應為學生所喜愛。我們的教育制度,不是採用自由開放市場的機制運作,很多學生(包括教師),並沒有愛己所選和選己所愛的觀念。傳統上體制不鼓勵他們自由選擇,甚至不鼓勵他們嘗試思考自由選擇的意義。

如果學生們在一個從小到大都沒有提供太多選擇的環境之下長大,憑什么我們認定他們可以自動學會如何探索自我?如何承擔挫敗?如何實現夢想?而他們汲汲營營努力追求的那一紙文憑,真的可以如實評估出這些能力嗎?

我明白文憑和金錢的等值觀念已經根深蒂固,而金錢往往又和成功等值。按照這樣的直線思維邏輯,我們可以得到文憑相等于成功,相等于衣錦還鄉,相等于榮華富貴的結論,這不叫人意外。

可是改革從來都是先破而后立的過程。不先打破成功的僵化定義,不相信藍領階層也可頂半邊天,那我們永遠都不會認為從課堂上挫敗的學子,是值得被期待的。于是,這些不被期待的人只剩下兩種選擇:永遠的垂著頭或者抬起頭看著功利。


2008年12月30日刊登於中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