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誤讀〉

近日台灣知名Youtuber囧星人,因為接受UDN專訪時一句"社會是公平的",還有她對台灣和中國年輕人的一些比對和評論,陷入公關危機。

我看了訪問的影片,她直播解釋自己的影片,UDN記者的貼文。

我對整件事並沒有太多想法,因為本來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社會是公平的"這樣的一句話,都會引起掀然大波,可見台灣社會多不公平。但是,如果要把"社會是公平的"當作一句勵志雞湯鼓勵自己的話,那也沒有什麼問題,比方說男生要追求自己真愛又遇到高富帥的競爭對手時,適時的在自己心裡默念"社會是公平的"三次也不錯。

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囧星人覺得UDN的下標,造成公眾誤會了她的原意,並希望UDN更正和釐清。意即,囧星人自己是說書人,可是當她作為一個"文本",被當成一本書時,她希望自己能被"正確"地閱讀。

另一個觀察的點是,但網紅有太多粉絲時,似乎就必須說出一些粉絲希望她說出的話,或是不會被他者攻擊的話,而她說出一些不能被眾人理解或認同的話語時,就傷感情了,就需要一個情緒的出口,然後做專訪的媒體就成了個轉移情緒的對象。

如同"假文青",我偶爾標簽自己為網紅也是一種自嘲,但其實和囧星人相比,我只能算是網不紅,而且我覺得她的推書影片都做得很棒很認真。

但我被平面媒體報導時,當然記者也絕對不會問過我這樣寫OK嗎,最有趣的例子就是"醫生作家",我從來沒有這樣自稱過,但就一直如此被重複地稱呼。當然我也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因為記者有他們的角度,可能面對公眾時我這樣被稱呼也最便利和合適,雖然我個人會覺得"醫生作家"的定義應該限於書寫和從醫過程相關的內容。

在使用臉書的過程也有這樣經驗,即當我被人點名批判時,人家說林韋地說了什麼如何如何,站在我的立場大多時候都不是我的原意,但貼文很多讚很多分享就這樣傳出去了,那現實是很多人是不會去找我的原文來讀的,所以這些人就覺得林韋地是如何如何。

所以此時我就面臨一個選擇,我是不是應該留言介入去說明我自己的原意。從溝通的立場來說可能是件好事,但現實是你無法要求所有人對你的理解達成一致。

事實上所有的閱讀都有可能是誤讀,所以到了這個年紀除了政治人物,我也不大點名批判別人寫過的或說過的什麼。而平日在寫的時候,可能也盡量把自己的詮釋權放在很低的位置,要強調這是我個人認為,可能是錯的,而這其實和臉書的運作相違背,要衝人氣就要建立自己話語的權威性。

人老了就覺得寫作有點像在當醫生,第一個要求是To do no harm。(吊詭地是又常常需要有take risk的勇氣)

那文章寫出了,作為一個作者,作為被閱讀的對象,作為一本書,應該要學會不去在意讀者的詮釋,要容許誤讀的存在。(任何的補充和解釋,也是基於溝通的出發點)

特別是在臉書,閱讀是如此片面的場域。

一本書不會因為任何人的誤讀而有損它原有的價值。

真正需要在意和珍惜的,是願意將你從頭讀到尾的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