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意見領袖"〉

針對有些人批評我"冷漠","沒有溫度","少了良知的判斷",我在這裡一次正面回應如下。

首先,我可能要稍微修正一下我的立場,因為我看到有人稱呼我為"意見領袖",在這之前我完全沒有想過會這樣地被形容,因為臉書原本只是我個人書寫和社交的場域而己。

那被這樣形容了,就意味著這樣的期望是存在的,那我要修正那個人身攻擊的部份。之前我一直在提醒不要人身攻擊,是因為這樣會降低公共討論的品質和意願,我這個立場還是一致,大家在臉書討論不要人身攻擊別人。

但針對我個人的部份,如果視"意見領袖"為一專業,那我似乎必須要接受被人身攻擊或被人身評論這件事情,作為專業的一部份,如同政治人物要能被幹譙,醫生要能處理病人的情緒一樣。

所以今後要罵我要評論我的歡迎來罵來評論。

若視"意見領袖"為一專業,我個人覺得,其"業務"應該至少有兩件事情。

一是把道理講清楚,當一議題發生時,有道理該講而沒有被講的,那需要寫,談其背後的脈絡背景邏輯相關知識,當然,每個人的"道理"都受限於自己的知識邊界和意識形態。

二是幫弱勢發聲,"意見領袖"能寫,有話語權,那他對社會應有義務和責任,替相對弱勢,比較難發聲的群體發聲。

問題就來了,馬來西亞華人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群體,因為長期被巫統的馬來霸權打壓,所以人人覺得自己是弱勢,即使移動到國外,在其他國家的社會裡作為一個移民和他者,也是弱勢。

政治上,行動黨覺得自己是弱勢,馬華公會覺得自己是弱勢,第三勢力和廢票黨法家當然更是真正弱勢。

強勢者有包容的義務,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弱勢,只好都覺得自己很委屈,持續性地互相傷害。

在這個環境裡書寫公共議題,不管我怎麼寫,我都不可能滿足任何一方"弱勢"的期望。

因為根本的問題就是,馬來西亞華人,作為一群體,長期地被邊緣化,被忽視,被消音,為什麼華人,尤其受華文教育的,這麼酸,因為自卑,因為沒有自信。

這也表現在我有文章發表在華文世界其他場域時,一定會有人來幹譙我,因為他們覺得,為什麼這麼難得有發聲的機會,你竟然沒有講出我想說的;或是這麼難得發聲的機會,你竟然給林韋地這條廢柴?你沒有寫出我認同的,你憑什麼"代表"我?

但在其他正常的社會,人們會知道,一個群體被不同的個人以不同的角度敍述和討論,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其實可以理解,會說我"冷漠","沒有溫度","少了良知的判斷",都是希盟的支持者,而這些人是出自於對我的期望的落空。

你條件這麼好,你讀者這麼多,你有社會資源和地位,你有話語權,你竟然沒有和我們站在一起扺抗巫統的暴政,只是站在一旁高冷地講一些風涼話。

大選越近,人們將勝負看得越重,情緒越多,社會就會越撕裂。

反風大起,在華文世界,希盟是絕對強勢,然後就有相同意識形態者,開始到處逼人表態,你有沒有回來投票,沒有,你不愛國,你投廢票,你不愛國,你投國陣,你該死。

可是站在一個醫者的立場,希盟支持者是人,廢票黨是人,馬華公會的也是人。一個人的價值,不因為其所持的意識形態而有所不同。

所以如果真有"意見領袖"這件事的話,我覺得他們必須站在超越政黨的立場,當政治力量撕裂群體和社會時,能夠有逆風的勇氣,站在弱勢的那方,寫下道理,將社會拉回一定的限度,因為政治人物為了選票輸贏他們不會這麼做。

那現實裡的我是一個"冷漠","沒有溫度","少了良知的判斷"的人嗎?我是一個只會打打嘴炮亂給意見刷存在感,只在乎自己名氣和地位的人嗎?

我只分享我的願景,我做的一切和投入,都是為了提高馬來西亞華人在世界的能見度和語話權,尤其是在馬來西亞的,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的文化部,而這些在一個正常的社會和國家,是文化部和政府應該做的事情。當馬來西亞華人在世界能被看見,有自己的聲音,得到應得的關注和討論,這個群體就會有自信,就會有能力和意願,去照顧更弱勢的群體。

而這不是什麼離地的救世主大夢,這只是我個人的方法,而我付諸行動,這是一個歷史共業,最後這個的群體的未來,取決於大家的努力的總和,不管是任何方法任何路線,有些人結社,有些人從政,有些人搞社運,有些人做文藝,有些人做好自己的事情,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所以如果要我只提出一個"意見",和我真的想要有所"影響",那絕不是GST還是選舉輸贏還是投票日這些議題。

我想說,請借由這三個月關於政治的討論,讓我們大家,不管你支持希盟,國陣,第三勢力,廢票,都至少認清一件事情。

不管是納吉,安華,老馬,還是任何"領袖",都不保證會讓我們自己的處境更好。

但是我們可以自己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