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tes and Regulations 儀式和規則


今天和朋友一起去看了一部劇場表演。這個劇是香港詩人洛謀介紹我看的,說是一群新加坡人做的劇,之前是在英國公演,現在搬回到新加坡來演。問朋友有沒有興趣,朋友看了簡介發現編導竟然是她的小學同學,就相約一起去看了。

到了現場發現場地很小,觀眾大約只有三十個人左右,老實說,我沒什麼參與小型劇場的經驗,唯一的一次是在中學的時候看《陳強華的詩劇場:那些事,以及那些事》。

整部劇給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非常的本土,對話大部份是Singlish,參雜少部分的新加坡中文和福建話。沒有使用太多特別的道具,化妝或服裝。整個劇分成兩個部分,一是一個西化的小女孩在她曾祖母葬禮的自述,那葬禮臨時舉行而佔用了原本要給馬來人作為婚禮的場地,也就是Void Deck(新加坡組屋樓下的公共空間)。第二部分是一個中年男子回憶他祖父的葬禮,因為訂作的的棺材太大,所以到墓園才發現那洞竟放不下那棺材。

編導的編排十分用心,觀眾很自然地就融入變成葬禮的賓客,有很多互動的部分。對白也算有梗,笑點不少。對於華人傳統的葬禮,是站在比較批判的立場,探討這些儀式到底實質上有什麼意義,批評華人愛面子,做什麼都只是為了迎合他人目光的心態,但同時又流露出一種傳統文化和價值正在流失中的危機感,主角一句"要是我們的父母去世了,我們又怎麼懂得要怎麼埋葬他們"令人動容。另一方面則圍繞在新加坡缺乏公共空間的議題上,一句"沒有人是例外的"重覆地出現,不管從生到死,新加坡人都被困在有限的空間裡。

或許整部戲唯一的敗筆是在於太多的自白,演員都很年輕,演些太出自己年紀的角色感覺有點吃力,也缺乏情緒感染力,自白聽起來就覺得很宂長。或許這部戲在國外會得到更高的評價,燒紙錢等傳統習俗在外國人眼裡應該顯得新鮮有趣。相較於語文上的式微,東南亞華人在生活宗教習俗裡仍保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從中取材且堅持以本土方式呈現的創作,是值得肯定。

妳說近來有許多以葬禮為題材的作品,葬禮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不過其實我並不曾有過參加自己親人葬禮的經驗。三年前曾有一場重要的葬禮,我卻缺席了,事後只能聽著別人述說給我聽當時的經過。

今天看到劇裡的主角在折紙錢時,我想到三年前的自己,我心想,或許我們都只是需要一個哭泣的場合。

沒哭出來的眼淚,總會留在心裡,流不出去。